医院新闻/ Hospital news
扬州洪泉医院多学科协作(MDT),为罕见脑肿瘤患者“私人订制”诊疗方案!
还记得
那部口碑炸裂的良心之作《我不是药神》
引爆了国人的泪点
引发各大话题的讨论……
在人们唏嘘天价抗癌药物的同时
也引起大家对肿瘤的关注
身上长出来的“疙瘩”是肿瘤吗?
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?
病理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
因为病理诊断报告不是影像学的描述
而是明确的疾病名称。
多学科联合会诊(MDT)
近日,我院病理科组织了一场脑肿瘤患者的多学科联合会诊(MDT),邀请了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强和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万兵,围绕本院一名69岁脑室内肿瘤的男性患者病例,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
一个多月前,这名患者出现头晕的症状,随后,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感,来院后,行头颅MRI增强扫描提示脑室占位。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,患者在我院神经外科完成了手术。
脑室内肿瘤不多见,术后的病理诊断非常重要的。经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,病理科副主任医师杨建梅通过细致地分析,首先排除了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胶质瘤的可能性,在中枢神经细胞瘤和低级别室管膜瘤之间徘徊,因为两者的镜下形态有一定的重叠。虽然两者WHO分类都属于II级,然而,这两种性质完全不一样,国际疾病分类,中枢神经细胞瘤为ICD-1,代表交界性或低度恶性潜能,而室管膜瘤为ICD-3,代表恶性。临床处理上,也不一样。中枢神经细胞瘤,一般手术切除干净后,定期随访即可,而室管膜瘤,一般需要进一步的治疗,比如放疗!在随后的三科讨论中,专家们针对综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,得出的结论倾向于中枢神经细胞瘤,患者后期不需要特殊治疗,需定期随访。
病理诊断中,每一张病理切片都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与生命,关乎着每个人的生死与存亡,影响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命运。MDT病例讨论是培养病理医师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途径之一,一方面可以更高效地提高青年医师的病理诊断水平,另一方面,也是病理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,保证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。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,进一步加深了临床与病理各学科部门之间的沟通,使病理科从MDT中更能理解临床的需求,从而推动病理科的发展,更好的服务于患者。